关于非小细胞癌

    肺癌,又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指的是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根据生物学特性,肺癌可分为  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又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和鳞腺癌(或腺鳞癌)几种。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习惯西化、烟草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环境变化,癌症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上升趋势。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癌症是有办法加以控制或治愈的。
 
肺癌流行病学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相关死亡原因。2012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估计总数达182.5万,死亡病例159万。
    在中国,肺癌已经成为第一大癌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的榜首,并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2012中国肺癌新发病例估计总数达65.3万,死亡病例59.7万。中国是全世界肺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全世界平均每3例肺癌新发病例中就有1例来自中国。
    肺癌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确诊年龄多为35-75岁,发病年龄高峰为55-65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肺癌病因
 
    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所有的肺癌死亡病例中,85%可归因于吸烟。随着每天吸烟支数以及吸烟年数的增多,患肺癌的危险增加。除了主动吸烟的危害之外,被动吸烟患肺癌的相关危险也增加。
    氡气是226Ra的衰变产物,有放射性,是肺癌发病的第二大原因。这种核素的衰变可以产生一些释放粒子的物质,这些物质可破坏细胞,从而增加细胞恶变的可能。房屋建材、房基土壤、地下热水、天然气等都可析出氡,一般室内空气中都有氡的存在,超过一定浓度范围,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石棉是一种已知能致癌的无机化合物,可分裂为空气传播的碎片,暴露于空气中的石棉纤维会增加罹患肺癌的危险。估计有3~4%的肺癌发病是由于暴露于石棉。
    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肺结核继发瘢痕形成,家族史,室内空气污染(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高温下的食用油油烟等),室外大气污染等。
 
肺癌病理类型
 
    根据生物学特性,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0~85%,小细胞肺癌占15~20%。非小细胞肺癌的3种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癌、腺癌、大细胞癌,鳞癌之外的非小细胞肺癌病理类型通常合称为非鳞癌。过去二十年间,非小细胞肺癌的最常见病理类型由鳞癌转向腺癌。鳞癌在男性、吸烟者中多见,腺癌在女性、非吸烟者中多见。
 
肺癌的诊断
 
    肺癌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复杂。肺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原发病灶的部位和大小,不同病理组织类型、病程长短、转移灶的部位等。约5~10%的肺癌可以没有症状。原发肿瘤症状最常见的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及发热等;局部压迫、侵犯邻近组织引起的常见症状有声音嘶哑、咽下困难、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远处转移会引起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常见转移部位有脑、骨、肝、肾上腺等。
    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均应接受胸部CT检查。腹部CT检查可发现肝和肾上腺的转移;脑部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部转移;骨扫描可发现骨转移;全身PET扫描可寻找隐匿转移。
    确定肺癌的诊断需要通过组织病理或细胞学方法证实,获取组织标本的方法常用的有支气管镜、经皮细针穿刺活检、胸腔镜、纵隔镜等,还有痰或胸水癌细胞学检查等细胞学诊断方法。
    除了以上诊断方法之外,血清肿瘤标志物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工具,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巨大帮助。非小细胞肺癌的常用血清标志物有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血清抗p53抗体,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等。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
 
    肿瘤的分期是指对肿瘤解剖范围的描述。通过分期检查可确定原发灶部位及大小范围、病变有无向邻近组织器官侵犯状况、有无胸内淋巴结或其他器官转移。分期检查对判定病情轻重和制订最佳治疗方案起决定性意义。目前国内外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广泛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颁布的TNM分期法,该分期法根据肿瘤、淋巴结、转移对病变进行分期。根据TNM分期,非小细胞肺癌可分为I、II、III、IV期,其中I~II期为早期,III期为局部晚期,IV期为晚期伴远处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肺癌治疗方法分为局部性治疗和全身性治疗。局部性治疗包括手术和放射治疗(放疗);全身性治疗包括目前已被广泛采用的化学治疗(化疗)、新兴的分子靶向治疗和中医中药。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可取的最好的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是早期肺癌的首选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放疗和化疗结合可获得较高的5年生存率。I期非小细胞肺癌可单纯手术;II、III期患者需术后化疗,淋巴结未完全清除者需术后放疗,以求减少局部复发的远道转移。
    以放疗为主的方案主要用于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患者。单纯放疗效果有限,需和手术、化疗等治疗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化疗通过杀伤活跃的肿瘤细胞起到全身性治疗的作用,同时对正常组织生长活跃的细胞也有一定伤害作用,如骨髓、胃肠道、毛发、肝肾功能等。近年来,减少了化疗两个主要毒性反应(骨髓和胃肠)的药物的出现,为化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大改善了化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小细胞化疗的有效率从15%提高到40%以上。多项研究表明,完整手术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辅助化疗可以生存获益。同样,一般情况好的晚期患者可从含铂双药化疗方案中获益。现在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紫杉醇、多西他赛、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培美曲塞等。这些药物和铂剂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药治疗。化疗也须作为肺癌综合治疗中的一个手段,并和手术、放疗等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分子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通过封闭肿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受体纠正其病理过程。特点是:具有靶向性;非细胞毒性作用;细胞调节和稳定作用;临床用药可用最佳生物剂量,无最大耐受剂量(MTD);毒性的作用谱与常用化疗药物有很大区别。分子靶向药物目前已取得长足进步并得到了广泛临床应用,但也有其应用的局限性,大多数此类药物需要患者具有相应靶分子的特异性表达才能起到治疗作用。
    其他治疗方法还有生物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